第122章 在秦国造反的难度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; 需要在四十九郡各抽调几万人的去干这个大工程。
因为其他工程已经有罪囚、劳役无法再调动的时候。
就会严格执行乡里十抽一,最低五抽一的政策。
诸如,要打仗了,需要运送几十万旦的粮草。
就会实行五抽一的徭役。
徭役是总称,在朝廷的旨意之中,这被称之为兵役。
包括征兵和运粮等。
再诸如需要运送粮草到县中,到郡中,甚至到各大粮仓及咸阳。
数量浩大的情况下,也会进行十抽一的徭役。
这又被称之为赋役。
安丰县县令只派遣了治粟内史会计两名入驻了东郭乡,但是这两人走的时候,却要带走十二旦粟米,三十车稻草。
这两人肯定不会自己拉扯前往安丰县。
所以。
就必须由东郭乡出人,出车将这些赋税运送至安丰县。
而这就是赋役。
而修秦驰道,也被称之为力役,苦力活。
通常情况下,徭役要轻松很多。
不会前往危险地带。
但是劳役就不同了。
劳役是强制、压制、胁迫的必须服役。
主要服劳役的人,通常是一些犯错不大的人。
就如东郭乡,如果无法按时按量缴纳赋税,就会被全乡充当劳役。
不要小看一个字的区别。
这之间的区别非常之大。
秦国到处都在修建工程,长城,阿房宫,皇陵,秦驰道,堤坝,修渠,修河,开垦等等。
在这里可没有什么以工代赈的说话。
全是无偿劳动。
所以。
面对如此多的工程,安丰县也有,东郡也有,秦国到处都是。
也因此。
一旦要开工的需要人力的时候。
东郡分派服役人数给各县。
各县第一选择便是罪囚。
可对于秦国来说,罪囚往往是受秦国朝堂统一调动的。
一旦犯罪到了发配的程度,往往都是被郡守调走,去一些极度危险的地方。
蜀中要道上在悬崖上开路。
修建长城中最危险的地方干活。
要是打仗罪囚就是往最前沿运送粮草的。
所以郡县分派到的服役人数,第一选择是劳役。
也就是东郭乡被充入劳役,安丰县要凑够服役人员,第一选择差不多能直接二抽一的抽空东郭乡一半的男丁。
剩下的只可能是老弱病残。
所以此时陈华开这场三大任务会议,所有人都沉默。
二十四人分派各里,没有人会质疑什么。
只是东郭乡十里,按照习惯各里分派两人,还有四人具必须从各里单独画出来四里增加一人。
北上咸阳的徭役一旦离开,至少是三年的时间。
自然谁也不愿意了。
“还是按照惯例,上一次和上上次摊了余头的村里此次不再摊余,四个人由郭家村,四里村,华立存,四个山你们四里摊余。”
陈华说完,被点名的四里里典点头,没有意义。
陈华也是一个聪明人,县中分派根本不管各村情况,二十四,三十五,五十二这样分派,十里自然会有余头。
所以陈华采用了一种相对来说公平的方式。
徭役经常有,自然按照顺序轮着摊余,这样也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矛盾。
没有异议,压力就给到了里典。
对于陈华来说。
里典究竟要在村子里面找谁服徭役,他不会去掺和。
“你们必须要保证,这些人在二十岁以上,四十岁以下,在三年内没有参加过兵役的人,至于是谁,你们自己看着办吧。”
陈华叮嘱。
这一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啬夫,是必须要端的正的。
秦国的军功制,造成了凡是参加过秦国征战的,凡是被征调去押送粮草的,是会被优待的,一定程度上,这部分是最后一批服徭役的人。
叶天不敢小看古人的智慧。
就因为这一条简单的政令。
直接造成的局面就是秦国朝廷一旦开始征兵,各乡里都会踊跃报名。
一旦需要大面积的调动民夫去押送粮草,服兵役,各乡里的百姓都是打破脑袋要去。
这些人在秦国被称之为黔首,没有犯错的普通百姓。
尤其是押送粮草这样的活,并不是说一定是被迫的。
因为以黔首身份去押送粮草,其实就是从秦国设立在各地的仓廪之中搬运粮食,然后拉着车架前往秦国征战大军的后方粮草营地,也就是接近战场最近的主城。
这一段路,基本上没有危险的。
而且秦国在计算粮草的时候,会将损耗加入其中。
虽然做不到让押送粮草的兵役百姓们顿顿吃饱,但也不会饿着这些人。
而一旦服兵役。
返回乡里的三年内,基本上就是非常安稳的。
即便是服役,最远距离就是修建附近的秦驰道,在平地上平整道路,热土等。
这就是一条简单政令所带来的智慧。
当然。
让他站在后世的眼光上,徭役本就是一条极度不合理的政令。
哪怕是换个名字,以工代赈,那也比徭役要好听太多太多。
却是院中陈华说完,几个里典族长点头道:“没有问题,只是苦了村里的年轻劳力了。”
陈华却摇头道:“这已经是最好的局面了,我们更应该对秦国,对始皇陛下感恩,我们东郭乡与楚国牵连不深,当初判定的时候没有将我们划入楚人,让我们以秦人为居。”
“有些话也就在这院中说说,你们也就听听。”
“安丰县境内,很少出现咸阳,北边衣食无忧的流言,本官这里也接到的旨意是,东郭乡境内,不准一人迁移北上。”
“想必你们或多或少都听到过,甚至你们一个个还对本官有怨言,说一些胡话,什么什么咸阳分田分牛,开垦多少良田都是自己的,是本官压着你们。”
“那些流言,你们全当是听听,可千万不要动心思。”
“县令大人三令五申,甚至组织了专门的人手负责护送北上的人,这件事影响压到最低。”
“有些事我不便多说,但是我必须在这里再次对你们重申,管好你们各自的乡里人,不要起北上迁移的念头。”
“真以为迁移是好事,你们不知道,但我知道,安丰县有不少秦国商人,地地道道的秦人,那些人太傲慢了,就算是咱们安丰县县令大人,人家都是低着头看。”
“因为咱们安丰县县令以前是楚国城主,始皇陛下灭掉楚国之后,县令投降,前往咸阳被秦国层层筛选考核之后,便被安排到了安丰县当县令。”
“但说白了,咱们县令就是以前的楚人,在那些秦国以秦人身份的秦国商人眼中,就是低人一等。”
“县令虽然是县令,可对于任何一个秦人也要礼待三分。”
“可你们知道什么,秦人身份的秦国商人,在真正老秦人的眼中,那也是最低等人,被看不起。”
“可就是这些人见到县令,都如此态度。”
“更不要说,咱们这些以前的楚人,现在的新秦人进入关中,面对那些真正的老秦人了。”
陈华还想说点什么。
倒是三老中的一位略年轻的四十来岁中年人咳嗽了一声,道:“咳咳,啬夫大人,说正事,说正事。”
第122章 在秦国造反的难度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