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诸天从秦时明月开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2章 在秦国造反的难度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
    嬴政在不遗余力的贯彻着这一思想。

    这也导致了,凡是人际所在,必有秦国官员。

    秦国三十六郡,现如今有四十九郡。

    无一处不有嬴政派遣的官员在管理。

    无一处不有嬴政的军队在镇守着。

    如果想造反。

    一旦被贴上反秦人士的标签。

    无时无刻不被秦军所攻打。

    秦国对天下的掌控力度是空前的。

    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;十亭一乡,乡有三老、有秩、啬夫、游徼。三老掌教化;啬夫职听讼,收赋税;游徼徼循禁贼盗。县大率方百里,其民稠则减,稀则旷,乡、亭亦如之。”

    嬴政开天辟地的废分封,立郡县。

    对所有公候,哪怕是王翦,李斯这等公候,也实行虚封。

    有封地但无治理封地的职权。

    可以说。

    这是华夏历朝之中唯一职权控制到乡里的皇朝。

    在此之后,这套制度被沿用了几千年。

    乃至后世依旧被沿用。

    郡县受朝廷直接任命管辖。

    而县之下。

    便是郡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。

    在秦国。

    没有地方自治权力。

    秦国最基本的地方单位里长,全部由县直接任命,受命管理乡里。

    乡亭通常互换,地位相等。

    乡中设有三老掌教化,啬夫掌诉讼和赋税,游徼掌治安。

    亭中主要负责管理治安,接待往来官吏,朝廷输送,采购,传递文书等事物。

    里中设有里典。

    以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构成。

    严整到一户一人之间。

    至于说威望竞选这种事情,在秦国是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人们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,而无疑以亲情互助的方式聚拢居住便成了乡里最主要构成。

    地方宗族,宗族长老族长便成了乡里的权柄者。

    但一路所过。

    叶天看到即便是一个只有几十户的村落。

    其里长也是由县中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辖。

    可以说这已经将地方宗族长老族长的权力,压制到了最低点。

    秦国有连坐,告奸。

    商鞅出逃进入一户人家,死在了自己的设立的告奸之下。

    秦国律法规定,邻里之间有相互监督的权利。

    若邻里中有一人犯罪,邻里连坐。

    可见在秦国中央集权之深,对地方控制之重。

    而这套制度。

    在嬴政统一天下之后,也从秦地蔓延到了六国旧地。

    东郡。

    安丰县。

    东郭乡。

    叶天行走十日。

    按秦时来算。

    一路从九江郡,进入淮阳,路过陈县,转道入泗水郡,进入砀郡,随后进入东郡。

    一路上,领略了楚越大地的风土人情。

    也领略了魏地的民风彪悍。

    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上,他只有一个感受。

    百姓之苦,苦徭役太久。

    官员之苦,苦秦律太久。

    这是他唯一的感受。

    不管是风调雨顺的地方,还是山野干旱之中。

    似乎此时的大秦只有一个主基调。

    徭役。

    南北调度之中的十抽一徭役,五抽一徭役。

    乡亭里长必须按照路程,不得有一天耽搁的将服役人员送至咸阳。

    可在这个到处都有意外的世界。

    按时到达近乎是一种奢求。

    也因此。

    官员一旦延时,就会被定罪。

    而通常的十抽一徭役,便是从毛丁以上,老人以下,除过已经服过徭役的人员,行十个里面抽一个,送至咸阳北上修长城。

    他路过的乡亭,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天下之大,大不过乡里。

    整个秦国,其实真正关乎民生之地,不在郡守,不在县臣。

    在由一个又一个的乡亭里构成的权力单位。

    也是有这些人,负责秦国的徭役事务。

    一郡之地按人口数量征调多少徭役,分派给一县之地。

    县令便会将分派的徭役数量,再次分派给乡亭。

    乡亭则会按照各里的情况,再进行分派。

    东郭乡有十里,横跨三十里地。

    此次主要分派到的任务有三。

    第一个任务,抽调二十四人送至安丰县,并随安丰县北上徭役队伍将这二十四人送至咸阳。

    第二个任务,在东郭乡四十五里外,有安丰道,既从咸阳出发向东,过三川,洛阳,河内,东郡,往济北,临淄,城阳,最终到琅琊的秦驰道。

    东郭乡要负责修建安丰县以东十里地的秦驰道。

    第三个任务,夏粮要收,东郭乡需要向安丰县缴纳粟米十二旦,稻草三十车。

    安丰县县令已经派遣治粟内史会计入驻了东郭乡,负责监督和统计东郭乡夏收事宜。

    简明扼要就是记录东郭乡夏收多少旦粮。

    这三项任务。

    东郭乡的啬夫,亭长必须要完成。

    游缴必须要保证东郭乡的稳定。

    这样的任务叶天走了一路也看了一路,正巧路过东郭乡,便见到了浩浩荡荡的为了完成三大任务而苦恼发愁的乡亭官员。

    东郭乡啬夫是一个三十岁的中年人,名为陈华。

    三大任务的大头,都在这个陈华的身上。

    陈华聚集各村里典,在村中的开了一个极为隆重的会议。

    自然。

    这会议叶天是不可能参与的。

    不过东郭乡也挡不住他站在墙头偷看。

    说真的,他也是出于好奇,正巧遇到。

    “咱们乡亭需要二十四人服徭役,随安丰县徭役队伍北上咸阳。”

    陈华刚开口,不管是三老,还是游缴纷纷沉默。

    而下方站着的二十多位各村里典及族长,也跟着沉默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废话我也不多说了,二十四名徭役要是凑不齐,咱们整个东郭乡都要受到波及,到时候东郭乡一千四百户全被充入劳役,可就不是服徭役这么简单了。”

    陈华没有任何商量的语气说着。

    叶天看着院中近三十人的集体沉默,一路所见,也是清楚。

    徭役是秦国国策,也是每一个秦国国人必须要履行的责任。

    实行的是分派方式。

    底线是十抽一,五抽一,也就是一旦秦国朝堂需要发动几十万人的大工程。

   

第122章 在秦国造反的难度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