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,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!”
nbsp“那到时候真考上了怎么办?”
nbsp“唯有一个办法,靠师爷、幕僚而已!”
nbsp“那……大明到底是在取士选官,还是花了大力气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?”
nbsp这话可谓一针见血,但朱标却无法否认。
nbsp因为这就是大明眼下官场最真实的现状。
nbsp眼下这二人,一个是前任丞相,一个是当朝储君,都曾接触过全国上下的真实情况。
nbsp这些事情,朱元璋心知肚明,旁人难以企及。
nbsp然而,话至此处,胡惟庸却有些犹豫。
nbsp他深知,四书五经不过是朱元璋用来束缚考生思想的工具,说白了,不过是愚民之术罢了。
nbsp但直接点破四书五经显然不妥,胡惟庸自有办法,结合实际情况,绕个弯子,忽悠朱标的本事,他还是有的!
nbsp而且,他对自己的这番本事,信心十足!
nbsp(本章完)
nbsp
nbsp对于忽悠朱标一事,胡惟庸毫无心理负担。
nbsp无论他的初衷如何,他都能确保,结果绝对比眼下科举中全是四书五经的情况要好。
nbsp要知道,明初的儒生已经有些疯狂了。
nbsp疯狂到为了经学,他们不仅将数算一科从科考中剔除,甚至将研究数算的士子和教习全部赶出国子监。
nbsp也就是说,大明从此时起,彻底断绝了本就薄弱的数理化之路。
nbsp这实际上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路线。
nbsp然而,无人重视!
nbsp胡惟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他如今要做的,除了为自己之前的摆烂之举擦擦屁股外,还顺便让大明变得更好一点。
nbsp“太子殿下,您觉得,仅凭四书五经,就足以让一名士子成为一位成熟的官员吗?”
nbsp朱标本就是礼贤下士、平易近人的储君。
nbsp更何况,在这种私下的场合,他真心抱着讨教之心而来,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。
nbsp“以眼下大明科考的标准来看,金榜题名者,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称得上一声称职。”
nbsp“而若是在六部三司的话,至少要勤学苦练半年以上才能逐渐上手。”
nbsp“可若是放到地方的话,若无家中师长事先教导,那便是全凭师爷和幕僚的本事。”
nbsp胡惟庸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nbsp朱标这番话倒也坦诚。
nbsp他并未因四书五经是他父亲定下的主考内容而嘴硬坚持。
nbsp这也让胡惟庸愈发满意。
nbsp他轻轻颔首,算是对朱标刚刚这番话的认可。
nbsp随后,胡惟庸面色一肃,认真说道。
nbsp“既然殿下本就知晓内里的弊端,那有些话,臣说起来就方便了。”
nbsp胡惟庸起身,背着手在公房里踱了几步,随后缓缓开口,字字斟酌。
nbsp“殿下,臣以为,以四书五经考核士子,并非不妥,只是不够全面。”
nbsp“不够全面?胡公,此话怎讲?”
nbsp“殿下,方才也提到,金榜题名者,唯有在翰林院和御史台方能称职,为何?”
nbsp“因为这两个衙门与经济民生、朝堂实务无甚关联,只需口舌之利便可,说对了是功,说错了也能推脱不通实务。”
nbsp“然而,大明疆域内的万千百姓,千头万绪的事务,终究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处理。”
nbsp“若只有这些空谈之人,那这些实际事务,谁来操办?”
nbsp朱标听到这里,眉头紧锁。
nbsp这些话题他并非未曾与父皇讨论过,父子俩也的确觉得新晋士子有些难堪大用。
nbsp在他们看来,无非是让士子们多历练一番,能用的便升官,不堪大用的便安分守己,苦熬资历。
nbsp可如今看来,科举之路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偏了?
nbsp这让朱标一时难以接受。
nbsp听完朱标的疑问,胡惟庸微微一笑,略作思索后说道:
nbsp“这样,若说其他,太子殿下或许不甚了解,难以体会。”
nbsp“不如臣说个殿下熟悉的,户部,殿下应当相当了解吧!”
nbsp朱标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。
nbsp若说其他衙门,内里确实有许多他不甚了解之处。
nbsp唯独这户部,在他那位精打细算的父皇影响下,他从参政起便没少琢磨,监国时更是恨不得常驻户部。
nbsp而且,大明眼下朝政中的困境,不说十成十,至少有七成可归根于财力不足。
nbsp北元猖獗,还不是军费不足?
nbsp洪水肆虐,还不是兴修水利的银钱不足?
nbsp民生凋零,还不是苛捐杂税所致,因为朝廷缺钱。
nbsp……
nbsp正因如此,朱标从一开始便对户部格外重视。
nbsp这地方,才是六部之中他最看重、最熟悉的一部。
nbsp胡惟庸毫不意外地点了点头,随后掰着手指头说道。
nbsp其一,户部事务繁重且至关重要,无论是全国各地的财税核算,还是朝廷的日常支出与国库银两的调度,都离不开精确的计算。
nbsp关键的是,这计算不仅仅需要略懂皮毛,更要求高度的专业精通。
nbsp然而,如今朝廷的科举考试已经不考核这些,学子们又为何要费心去学习呢?
nbsp其二,户部中人才济济,账目处理得游刃有余,那么监管户部的人,如果计算能力不足,对这门学问不精通,又怎能看懂账册,发现其中的疏漏?
nbsp其三,不仅仅是户部,就连地方州府主管财政的主簿,若是计算能力稍有欠缺,那么大明的财政税收在基层就已经出现纰漏,户部再强大又有何用?
nbsp总不能每年都派户部的高手去州府为他们算账吧?
喜欢。
第22章 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