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4章 陆游与辛弃疾:既是诗人更是战士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。南宋朝廷对北方来的“归正人”(指从金朝回归南宋的人)始终怀有戒心,加上主和派占上风,辛弃疾一直没得到重用,只是被派到地方做一些安抚、转运之类的官职。

    nbsp乾道元年(1165年),二十五岁的辛弃疾写下了着名的《美芹十论》,从敌我态势、地形分析、战略战术等十个方面,详细阐述了收复中原的计划。他指出金朝“必乱必亡”,建议南宋“审势”“察情”,做好准备。但这份充满真知灼见的奏章,就像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。

    nbsp后来,辛弃疾又写下《九议》等文章,继续建言献策,但都收效甚微。他只能在地方任上,整顿吏治,发展生产,安抚百姓。他在滁州(今安徽滁州)任知州时,当地经过战乱,民生凋敝,辛弃疾减免赋税,招抚流亡,鼓励生产,不到一年,滁州就“荒陋之邦,幅员千里,焕然一新”(《滁州奠枕楼记》)。

    nbsp淳熙八年(1181年),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,负责平定茶商起义。他采取“剿抚并用”的策略,很快就平息了起义。但就在这时,他遭到了弹劾,罪名是“奸贪凶暴”“用钱如泥沙,杀人如草芥”。其实这是主和派对他的迫害,因为他一直主张抗金。辛弃疾被罢官,回到江西上饶的“带湖庄园”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闲居生活。

    nbsp在带湖,辛弃疾给自己取号“稼轩”,并写下了大量词作。他把满腔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,都融入了词中: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nbsp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(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)这种“壮词”,成为辛弃疾词作的典型风格。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,两人虽然早年没有交集,但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抱负。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辛弃疾在带湖闲居,听说陆游在山阴也过着退休生活,便写信给陆游,表达仰慕之情。陆游回信说:“大材小用古所叹,管仲萧何实流亚。”(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》)把辛弃疾比作管仲、萧何,评价极高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这一年冬天,辛弃疾不顾严寒,从上饶骑马到山阴拜访陆游。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见如故,谈论国事,纵论诗词,相见恨晚。陆游还专门写了一首《赠辛承旨弃疾》:“君如李广不封侯,我似张骞更崎岖。”把辛弃疾比作汉代名将李广,感叹他的才华得不到施展。

    nbsp辛弃疾在山阴住了几天,临走时,陆游又写了一首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》,其中有“中原麟凤争自奋,残虏犬羊何足吓”的句子,鼓励辛弃疾继续为收复中原努力。辛弃疾也在词中回应陆游:“我最怜君中宵舞,道男儿到死心如铁。看试手,补天裂。”(《贺新郎·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》)这里的“同父”是陈亮,但情感也适用于陆游,表达了两人共同的志向。

    nbsp虽然两人都渴望北伐,但南宋朝廷的态度却让他们失望。开禧二年(1206年),权臣韩侂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,仓促发动“开禧北伐”,结果宋军大败,签订了屈辱的“嘉定和议”。辛弃疾曾被短暂起用,但很快又被罢免。陆游听到北伐失败的消息,悲愤交加,写下“和戎诏下十五年,将军不战空临边”(《关山月》)的诗句,痛斥朝廷的妥协。

    nbsp陆游的晚年,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阴的“三山别业”度过的。他虽然退隐乡间,但从未忘记国事。他每天读书、写诗、务农,过着清苦的生活,但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原。他写农村生活: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(《游山西村》)也写自己的报国之志: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(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)

    nbsp嘉泰二年(1202年),陆游被召回临安,参与编修国史和实录。他不顾年老体衰,认真工作,希望能通过修史来保存抗金的历史记忆。完成任务后,他再次请求退休,回到山阴。

    nbsp嘉定二年(1209年),八十五岁的陆游病重。临终前,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《示儿》:

    nbsp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

    nbsp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

    nbsp这短短四句诗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饱含着一位老人对国家的无限牵挂和遗憾。他到死都没看到宋朝收复中原,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。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,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

    nbsp陆游去世后,留下了九千多首诗,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。他的诗风格多样,既有“铁马冰河”的豪放,也有“小楼一夜听春雨”的婉约,被誉为“诗史”,记录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。

    nbsp辛弃疾的晚年,也是在闲居中度过的。他后来又在铅山(今江西铅山)修建了“瓢泉庄园”,与带湖庄园并称“辛氏双园”。他在这里与友人唱和,游览山水,但内心的痛苦从未消失。他登京口北固亭,写下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

    nbsp“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
    nbsp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,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

    nbsp词中借古讽今,感叹南宋没有像孙权、刘裕那样的英雄,批评韩侂胄北伐准备不足,也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仍想为国效力的愿望。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一句,用战国名将廉颇的典故,暗示自己虽已年迈,但仍有报国之心,可惜“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(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)。

    nbsp开禧三年(1207年),韩侂胄北伐失败后被杀,辛弃疾也在这一年病重。据说他临终前,还在大喊“杀贼!杀贼!”(《康熙济南府志》)。这位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,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

    nbsp辛弃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词,他的词“慷慨纵横,有不可一世之概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),将豪放词推向了顶峰,与苏轼并称“苏辛”。他的词不仅有家国情怀,也有对田园生活的描写,如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(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),展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。

    nbsp陆游和辛弃疾,一个以诗言志,一个以词抒怀,共同构成了南宋文学的高峰。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,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。陆游的诗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南宋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朝廷偏安的不满;辛弃疾的词像一把利剑,刺破了粉饰太平的假象,唤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。

    nbsp他们的诗词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明代文学家杨慎说:“放翁诗之宏肆,自从戎巴蜀,流落荆楚,故其诗号沉郁悲壮,倾倒欲绝。”(《升庵诗话》)清代学者王国维则评价辛弃疾:“东坡之词旷,稼轩之词豪。”(《人间词话》)

    nbsp在他们之后,南宋的爱国诗词形成了一个流派,刘克庄、文天祥等诗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。文天祥在《过零丁洋》中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这种气节,正是陆游和辛弃疾精神的延续。

    nbsp到了近代,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更是成为激发民族精神的利器。抗日战争时期,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等名句,被无数爱国志士引用,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独立而奋斗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24章 陆游与辛弃疾:既是诗人更是战士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