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中国野史大甩卖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章 洛阳童谣案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一、童谣乍起:一句儿歌搅乱朝堂

    nbsp东汉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的洛阳城,春寒料峭。七岁的顽童阿牛蹲在朱雀大街的墙根下,用树枝划着地面,嘴里哼着新学的调子:“千里草,何青青,十日卜,不得生!”几个小伙伴围过来,跟着瞎唱,却不知这句儿歌,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。

    nbsp“千里草”合为“董”,“十日卜”拆作“卓”,直白得连市井百姓都能听懂。《续汉书·五行志》里明明白白记着:“时人以为卓当亡也。”可在董卓眼里,这哪是童谣,分明是反贼的檄文。彼时他刚废少帝、立献帝,自封相国,正用铁血手段镇住满朝文武,哪容得下街头巷尾传唱“不得生”?

    nbsp负责巡查的羽林卫很快发现了端倪。阿牛被揪进相府时,怀里还揣着半块冷硬的麦饼。董卓斜倚在胡床上,肥硕的身躯压得床榻吱呀作响,眯着眼问:“谁教你唱的?”孩子吓得尿了裤子,只嘟囔着“西市卖糖人的王三”。当晚,王三连同三个听曲的老叟,被以“造作妖言”的罪名斩于市曹。

    nbsp二、文字狱起:从儿歌到灭门

    nbsp董卓的怒火并未平息。他深知,童谣这东西,就像墙角的野草,斩了一茬,还会长出十茬。《献帝起居注》记载,自童谣案起,洛阳城设立“司谣官”,专查街头巷尾的流言。但凡听见“董”“卓”相关的谐音词,不问缘由先抓进大牢。

    nbsp有个卖豆腐的老汉,吆喝“豆糟便宜卖”,被衙役当成“骂董卓”,活活打断了腿;太学生在课堂上讨论《诗经》,提到“董卓(灼)其华”,竟被株连九族。连宫中的乐师谱曲,都得先把曲谱呈给相府审核。一时间,洛阳城人人自危,连咳嗽声都不敢太大。

    nbsp民间流传着更荒唐的事:有位老学究教孙子念书,翻到《春秋》里“董卓(灼)其文”,吓得赶紧把书烧了,边烧边念叨:“老祖宗别怪罪,咱惹不起董相国!”这事儿传到董卓耳里,他竟哈哈大笑:“还是读书人识趣!”

    nbsp三、童谣背后:谁在操纵舆论?

    nbsp表

第1章 洛阳童谣案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