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盛唐枭雄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十二章 左相国的办法!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; nbsp而如今的大唐帝国,需要的不是诗人、而是治国的人才!

    nbsp“左相国,这次各地推荐来的考生当中,可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吗,如今国事繁重、日理万机,朕急需安邦治国之才,且多多益善!”

    nbsp“回禀陛下,的确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,其答卷思路清晰、言之有物、皆是治国之良言,臣一连看了十几遍,受益良多。”

    nbsp“哦,竟有此事?”

    nbsp“确有此事,实不相瞒,老臣今日所说的解决钱荒之法,其实就是借鉴这位考生的办法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说话之间,李适之掏出十份试卷放在了御案上,并点了点最上面一份。

    nbsp李隆基低头仔细观看,顿时就是一愣,只见一手漂亮的楷书,龙飞凤舞、灵活舒展,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!

    nbsp都说人如其字、字如其人,能写出这样一手漂亮的字的人,必然是个儒雅风流之人。

    nbsp贴经、墨义两题,一字不差,见解清晰,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。

    nbsp再看诗赋:

    nbsp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。

    nbsp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。

    nbsp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景非实地,情是真情;情景互相衬托,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身手,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,真是一等一的佳作!

    nbsp最后是策论,李隆基一连看了三遍,算是明白李适之的意思了,原来那些解决钱荒的办法,皆来源于此啊。

    nbsp何等人物,竟有这般的才略?

    nbsp试卷上面,写着考生的姓名、出身、籍贯,却被一张小纸条给贴封住了,这是则天女皇定下的规矩,封住考生的姓名,是为了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。

    nbsp揭开封条,露出一行字:李昭—吴王四世孙—京兆—武安县人氏!

    nbsp李昭!

    nbsp又是李昭!

    nbsp李隆基和李适之对视一眼,脸上都露出了震惊、欣喜之色。

    nbsp一个能七步成诗的奇才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nbsp一个懂得安邦治国之道的奇才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nbsp如果这个奇才是宗室子弟,那就更加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nbsp要知道,则天女皇执政时期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不惜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,太祖、太宗的子孙几乎被杀了个干净。(杀至亲十三人、诛灭宗室四十二家)

    nbsp因此上,中宗、睿宗以来,不断提高宗室子弟的地位,并从中选拔人才予以重用,为的就是丰满羽翼、巩固李唐江山,以免再有异姓人篡权。

    nbsp李林甫、李适之两位宗室成员,分别出任左、右宰相,就是这一政策的真实写照了。

    nbsp而新一代的宗室子弟,人数倒是不断飙升,质量却是直线下降,一个个只知道吃喝玩乐,就是想用心培养,都挑不出一颗好苗子……这让李隆基郁闷了很久。

    nbsp现在好了,宗室子弟当中出了一个奇才,只要好好培养一番,以后的成就不在李林甫、李适之之下,可为朝廷栋梁之材。

    nbsp更妙的是,李昭只有十六岁,至少还有几十年寿命,辅佐两三代皇帝都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nbsp想到这些,李隆基自然是心花怒放了!

    nbsp“如此奇才,朕当见上一见,再和他谈一谈安邦治国之策,定然会受益匪浅的。”

    nbsp“这个容易,诏李昭进宫见驾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nbsp“不,朕要微服出宫,私下见一见此子,否则的话,朕听的恐怕就不是治国良策,而是阿谀奉承之言了,哈哈!”

    nbsp与那些生于深宫之中、长于妇人之手,顺利登基的皇帝不同,李隆基自幼历经磨难,而后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九死一生夺来的皇位!

    nbsp丰富的人生阅历,让他深深的知道,什么叫阿谀奉承、蒙蔽圣听,什么又叫专门捡皇帝爱听的话说……

    nbsp因此上,要想真真心话,必须脱下身上的龙袍,到民间走一走才行。

    nbsp“力士,告诉猫奴一声,朕好久没和他斗鸡了,明天在曲江池斗上一场,让他把李昭也带来,朕要见一见这个奇才……再把梅妃带上,让她也出宫走一走、透透气!”

    nbsp“老奴遵旨!”

    喜欢。

第十二章 左相国的办法!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