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二万大军,顺流而下!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UC小说]https://m.uc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>
一排排的金甲卫士手持长枪,位列左右。
李尘平日里鲜少有这样检阅军队的机会,这次恰巧无事,他便跟随主将官,在军中前前后后从上到下地走了一圈,对军队的建制,兵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唐代的兵器无外乎八种,刀枪剑戟斧钺钩叉。
刀具方面,《唐六典》记载唐代刀制有四:“曰仪刀,曰障刀,曰横刀,曰陌刀。”
“仪刀”为仪仗所用,饰以金银,并有装饰性的环。
李白《从军行》诗曰“笛奏梅花曲,刀开明月环”。
这其中的刀,可能就是这种仪刀,仪刀在大唐实际上并不多见。
所谓“障刀”,实际使用更加不广泛。《太白阴经》记载:唐军一万二千五百名士兵中,装备有佩刀八分,一万口;陌刀二分,二千五百口。
文献中没有留下陌刀图形,考古发掘至今也未发现陌刀实物,但陌刀的形制仍可由一些记载中推测。
李尘发现,这些士兵们所持的武器,除了陌刀之外,就是以枪为主。
枪在隋唐已成为战阵主要兵器,无论步兵、骑兵,都以用枪为主,隋代的画像砖中便有持枪盾步骑兵将士行进的画面。
唐时白干枪,“制同?而铁刃,上缀朱丝拂”。铁头木杆并有红缨,唐代枪的形制已与当今无异。
唐代善用枪的将领极多。唐初大将尉迟敬德,便精于枪术。
李世民出征窦建德时曾对尉迟敬德说:“寡人持弓箭,公把长枪相副,虽百万众,亦无奈我何。”
尉迟敬德不仅善使枪,还善于避枪、夺枪。另外,唐初名将秦叔宝、玄宗时名将哥舒翰,都是使枪的好手。
马上用枪或步战用枪,在形制上有所差异。马上用枪,又称“马槊”。
李尘发现,军中刀枪比较常见,而剑反而少的可怜。
唐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制而无剑制,剑完全退出了战场。极个别将领用剑,已属偶然。
实际上,隋朝将官们还有佩剑的习俗。
“象剑”多为木质,并非真剑,完全是一种礼仪性质的用剑。
唐承隋制,佩剑制度亦大致相同,剑成为标志文武百官身份地位的一部分。
真剑可以被木剑和金、银、玉质的假剑取而代之,朝堂佩剑即已失去实用价值。
剑虽退出军事舞台,但这时民间剑术却发达起来。
唐有任侠之风,下铺所佩皆为剑,李世民在秦王时期要聚积力量,夺取皇位,手下一度养有“剑士千人”。
李白诗有“宁知草中人,腰下有龙泉”。从李白曾在长安市上手刃数人看,这剑绝不是假的剑,他的剑术应该是已达到相当程度。
剑术高超与成熟,还可以同裴?F舞剑、公孙大娘舞剑器等得到证明。
这时的剑术,已由内容简单用于战阵阶段过渡到技术多样、方法复杂,具有健身、娱乐、表演、自卫等诸多功能的新时期。
在华夏武术各种拳械中,剑首先完成这种过渡。
唐代的剑已基本定型而与当今无异。据《华夏兵器史稿》记载:“唐剑形制则完全变革,失去周制而独树一型。后人守之,数千百年,无所改变。此可谓剑至唐代即为后世统一模型矣。”
戟在隋唐五代已基本上退出战阵,只是在某种特定场合偶尔有人使用,如唐朝大将薛仁贵便使戟,但更多的是作门庭仪仗之用。
不同等级的官员门前列戟的数目不等,《唐六典》规定:三品以上大员,下州以上的衙署才可列戟。
唐代见于记载的短兵,还有短枪、铁挝、匕首等,但这些数量太少,基本不值一提。
经过一圈视察过后,对于唐军配置,李尘已经大概有所了解。
他有充足的自信,以如此整齐的军容,这十二万大军,即便是面对数万武林人士,也必然能够镇得住场面。
眼看英雄大会在即,武林人士混杂在百姓中间,浩浩荡荡进入江宁。
李尘这边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,立刻下令,挥师南下。
一时间,驻扎数日的十二万大军,沿着金陵江顺流而下!
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二万大军,顺流而下!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